不能任由其发展,更不能像一些主播一样将之等同于正常的语言使用现象而为之辩护。为此,笔者针对部分网络“烂梗”的典型案例,对其表现、危害进行分析,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警惕。
漫画 图源:视觉中国一、借“梗”戏谑,伤害他人感情有些“梗”在诞生之初仅是一种群体情绪的加密表达,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“变质”比如“你这个老六”等,原本是一种调侃,指的是游戏中那些躲起来自保的玩家,渐渐演变成指代内心阴险、喜欢在背地里搞偷袭的人。
有的“梗”本身从字面上看挺好,涵义却带着攻击性比如“远方传来风笛”,起初是一句歌词,后来被用来指代“滚”的意思这些“梗”的传播者,有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调侃戏谑,却有可能伤害到他人感情甚至是名誉尊严,有的甚至已经触碰到法律底线。
二、恶意造“梗”,渲染恐怖氛围部分自媒体和网友热衷于借助社会上的热
此外,还有诸如“XX一时爽,全家火葬场”“三年血赚,死刑不亏”“一起去爬山吗”等“梗”,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网络氛围有人一语中的指出:这种消解悲剧与受害者的“烂梗”,会在无形中消解普通人的同理心,具有一定的社会破坏性。
三、污“梗”充斥,侵袭儿童身心一些低俗无趣、违背良俗,甚至携带暴力色情的“污梗”在少年儿
再如“白雪公主和贝儿”系列等成人化的“梗”,容易对孩子们的心智和情感带来不良影响,也令家长们深恶痛绝此外,如“磕CP”等“梗”在少儿生活中蔓延,也令不少家长忧心忡忡有媒体调查显示:超过83%的参与者表示,发现孩子在日常说话中使用网络“烂梗”;有75%的参与者明确表示,对孩子说话使用“烂梗”的现象很反感,但似乎又“无计可施”,需要全社会加以警惕,共同应对。
再如“年少不知阿姨好,错把少女当成宝”“少走XX年弯路”等“梗”也在无形中传递着不劳而获、不思进取、傍大款等不良思想有人总结,这类“烂梗”将语言、表达行为过度娱乐化,反映了审美向洗脑、魔性、低俗、流量妥协,陷入了“无内涵、无意义、无品味”的“三无”烂梗队伍。
五、“梗”化热点,抹黑地域形象把某地域通过一些典故、热点事件进行“梗”化,加以嘲讽,虽然很多人仅是当作一般性的调侃娱乐,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抹黑攻击如前不久针对南阳“迷笛音乐节”,掀起了一场地域黑,其中“桃花源怎么消失的”“得是关张这样的人才看得住马”等网梗也“功不可没”。
此外,还有诸如“江西彩礼高”“一提山西人都是煤老板”等“梗”也随处可见需要指出的是,部分网友抓住一些个别事件,一味玩梗调侃,具有很强的暗示诱导性,非但无趣无味,还容易操纵社会情绪,伤害地方感情六、筑“梗”为笼,僵化思想情感。
有媒体指出,“烂梗”处在语言的下沉方位,充斥着重复、夸张、人云亦云,它会让人患上“文字失语症”“浙江宣传”曾发文《被“梗”住的表达》,剖析了过度“玩梗”对于青少年表达力和思考力的不良影响,引发广泛认同笔者认为,语言就是思维方式,当前层出不穷的网络“烂梗”,有的生搬硬造,有的简单缩写,还有的乱用谐音,。
络主播、综艺节目、低俗桥段严肃整治。